玄学家提倡的超名教而任自然,也是一种超伦理的本体境界。
[28]《北溪全集》一门卷二。王夫之明确指出,知行关系,从根本上说,是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和方法,从而对知行范畴在理学范畴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,作了一个重要总结,这比其他任何理学家都讲得深刻而又明确。
这实际上就是知行合一说的最初表现。正因为如此,他的知行观尽管达到了理学范畴论的高峰,其中的辩证法内容也很丰富,但并不是真正认识论的实践理论。知行一词,最早出现于伪《尚书》的《说命中》。因为他把知行问题同存理灭欲的道德实践作了区分,从认识论的角度讨论知行关系,其意义同理学家并不相同。理学产生以前的历代哲学家,特别是儒家,从道德实践的角度,不断地讨论过知行关系问题。
比如,好好色、恶恶臭,起念好恶时,惺然不味,岂不属知?好而求得,恶而求去,方始属行。[49] 说明知行两个范畴有不同含义。[54] 见闻只限于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,属于感性阶段,故不能认识事物的所以然之理,只有心之神明才能超出有形之外,认识无形之理,即事物的内部规律。
德性诚有而自喻,如暗中自指其口鼻,不待镜而悉。具有理性思维,这是人性的重要内容,也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。这里也有心知,即理性思维的作用,所谓穷理、推类,就是在耳目见闻的基础上运用思维,推知事物之理。既然要合内外,就不能没有见闻。
人虽睡着,其识知自完,只是人与唤觉,便是他自然理会得。从思维方法讲,朱熹是经验归纳型,王阳明似乎是抽象演绎型,只要掌握总原则,便可以随处应用,随处体现。
近世儒者乃曰,思虑见闻为有知,不足为知之至,别出德性之知为无知,以为大知。这反映了他们和张载的分歧。大学所谓格物致知,乃是即事物上穷得本来自然当然之理,而本心知觉之体,光明洞达无所不照耳。在他看来,一切知识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[45]。
夫良知之与知识,差若毫厘,究实千里。[37]《语录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四。[63]《正蒙注·天道篇》。非别有独露之灵光,迥脱根尘,泯形声,离言动,而为恍惚杳冥之精也。
因此,穷理与尽性只是一事,若实穷得理,即性命亦可了[27]。按照朱熹的思想,格物穷理必须从见闻开始,从感性经验开始,而见闻之知,即蕴涵着穷理的内容,不只是单纯的感性经验而已。
[64]《正蒙注·天道篇》。物理不闻不见,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。
[57]《孟子·告子上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十。思亦受成于好恶也,非其所好,不思得也。但他把德性之知说成是真知,并作为最高层次的认识而置于客观认识之上,不能不说是受理学范畴体系的严重束缚。[58] 理作为普遍规律,具有无限性绝对性特征,耳目见闻虽无能为力,但思则能把握,这是理性思维的本性。二程首先接受并发展了张载的观点。[63] 这说明,德性之知和见闻思虑之知是不同的两种知识,它是关于人性的知识,而不是关于客观事实的知识,它是先验的,而不是经验的。
所谓格物致知,正是指德性之知,而不是见闻之知。从道德知识的培养来说,陆九渊的尊德性之学,很有特色。
心思倚耳目以知者,人为之私也:心思寓于神化者,天德也。[13]闻见不足以尽物,然又需要他。
但这种认识,却只有一个归宿,就是和宇宙本体合一。如果离了见闻,就变成无用之体,失去其现实性。
勉强学问,则闻见博而智益明。现在这一思想被说成是孔子之道。程颢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[15],程颐认为,所闻所见之知,皆不为得[16]。他们提倡性理之学,以实现天赋德性之知为根本目的,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。
思曰睿,睿作圣,须是于思虑间得之,大抵只是一个明理。而感性认识又是思的依据,一官失用而心之用已废矣。
[12] 这个自得之而居之安的旨趣,就是天人合一的旨趣。但他所谓知,仍然包括道德知识,甚至主要是人伦道德知识,他并没有把道德认识同一般认识真正区分开来。
像顾炎武、颜元等人所讲的学知,更具有实用的特征。因为,耳目之官,视尽于色,无色即无所视,听尽于声,无声即无所听,聪明尽于闻见之中,所闻、所见之外,便无聪明,与心之能彻乎形而上者不同。
耳之于心,非截然而有大小之殊……盖貌、言、视、听,分以成官,而思为君,会通乎四事以行其典礼。它虽是一种创造性思维,但是缺乏逻辑思维的支持,只能是经验直观式的自我超越,即体会所谓本体意义。道德知识靠自我反思而发明,经验知识靠耳目见闻而取得。更重要的是,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。
须是自求,己能寻见义理,则自有旨趣,自得之则居之安矣。道德理性不同于认识理性的地方,在于它具有直觉体验的特征,但这种体验又渗透了理性成份,是理性化的,当然也有超理性的一面。
因为真知还必须靠理性思维,即神识之妙用。[52]《行吾敬故谓之内也》,《日知录》卷七。
[22] 理虽具于心中,但要明心中之理,则需要主体自身把自己作为对象来认识,这种认识是自我意识不断超越和升华的过程,其结果是主体和自身的结合,也就是自我觉悟。当然,就见闻之知而言,声、色等等也有主观因素的参与,并无纯粹客观的声、色之类,但他坚持认识来源于客观,却是正确的。